您的位置:首页 >> 服务指南 >> 维权

强化残疾人法制建设 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

来源: 时间:2012-11-26 13:47

承德市共有各类残疾人26.3万,占全市总人口的6.23%。近年来,我们始终把强化残疾人法制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,狠抓落实,从而较好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,促进了全市残疾人事业的健康发展。

一、  建立法律救助机构,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

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而又困难的群体,由于某些缺陷和外部环境障碍,依法保护自身权益的能力较弱,合法权益较健全人更易受到伤害。近年来,经过我们的努力,市、县区先后成立了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。工作站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:免费提供法律咨询;免费代写法律文书;对经济困难的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;免收诉讼费用;对行动困难的残疾人登门服务、优先办理、优先调节;为残疾人企业、经济实体担任常年法律顾问。近年来,救助站共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救助51起,免费提供法律服务262人次,为残疾人挽回经济损失56万余元。通过代理案件的公证处理,树立了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良好形象,一些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得到化解,避免矛盾的激化。

二、  健全法律救助服务网络,提高服务能力

一方面,建立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法律救助工作网络。以市、县法律救助工作站为龙头,重点在残疾人集中的福利企业建立法律救助点,在乡镇组成以乡镇残联理事长、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及村、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成员的法律咨询、法律救助点,连成网络,形成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残疾人法律救助网络,层层明确任务,落实责任,使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层层有人抓,事事有人管。另一方面,加强对网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,主要培训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》、《河北省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〉办法》、《民事诉讼法》、《行政诉讼法》、《承德市扶助残疾人办法》等相关法律、法规、政策。我们还结合“六五”普法内容,组织市、县两级残疾人工作者进行法律知识闭卷考试,进一步提高网络人员的服务能力。再一方面,在救助范围、救助内容、救助对象上,要求救助工作人员,对残疾人提出的法律咨询力求做到“有问能答,答复准确”、“急事急办,特事特办,马上就办”、“义务服务,分文不取”,法律救助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。

三、  协助完善法规体系,使救助工作有章可依

健全残疾人法律、法规、政策体系,既是维护残疾人权益的需要,也是依法治国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。我们在做好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》、《河北省实施〈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〉办法》等法律、法规宣传的同时,还结合我市实际,积极协调政府制定出台相应扶助规定和优惠政策。今年10月24日,市政府常委会通过了《承德市扶助残疾人办法》。全市11个县、区、222个乡镇、街道办大部分也相继出台综合性或单项的残疾人优惠政策,在康复医疗、教育、就业、社会保障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优惠。通过落实以上优惠政策,全市共为残疾人减免医疗费、康复费等近百十余万元。

四、  多措并举搞好宣传,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

一是每年我们都要利用各种公益活动,开展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宣传,结合“助残日”,宣传法律知识,请市、县领导,残疾人工作者、青年志愿者、法律工作者上街发放法律知识宣传册、宣传单、进行现场咨询、答疑解惑。二是请领导发表电视讲话,请高校学者进行普法讲座。三是开展与残疾人工作相关的法律知识竞赛。两年来,我们共发放残疾人法律知识宣传册、宣传单5万余份,出动宣传车7辆,开展知识竞赛1次,参加人数达到1000余人,投入聘请律师费、宣传费以及活动经费共20多万元。

信息来源:省残联维权部  承德市残联

相关链接